量刑情节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量刑情节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发布时间:2009/8/27  浏览数: 4790 次  浏览字体:[ ]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

    量刑情节,即刑罚裁量的情节,是指犯罪构成基本事实以外的,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予以考虑的,体现犯罪行为社会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据以决定对犯罪人是否处刑以及处刑轻重的各种事实情况。在刑罚裁量过程中,除量刑的原则以外,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量刑情节。量刑情节具有以下特征:

   (一)量刑情节是犯罪构成基本事实之外的事实情况。

   量刑情节是在某种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于量刑时予以考虑的各种情况。如果某种事实情况是犯罪构成必不可少的,那就不是量刑情节而是定罪情节。定罪情节是确定罪之有无、以及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而量刑情节只对判处何种刑法、刑之轻重以及是否需要判处刑罚产生影响。(不过,有些事实情况如“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既可以是定罪情节,也可以是量刑情节,这要根据刑法的规定予以区分。)

   (二)量刑情节不仅包括部分案中情节,还包括案外情节。

定罪情节只限于案中情节,而量刑情节的外延比定罪情节的外延广泛,不仅包括部分案中情节,还包括案外情节。案中量刑情节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影响量刑的各种情况,它在量刑中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最明显,入手段是否残忍、情节是否严重等,一般是影响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情节。案外情节是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前或者之后出现的情况。案外情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刑,例如是否有前科,是否构成累犯;犯罪后的态度,是坦白交代还是拒不认罪等,一般是影响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的情节。

    (三)量刑情节是能够影响刑法轻重的各种事实情况。

并不是所有与犯罪即犯罪人有关的事实情况都是量刑情节,只有当某种事实情况能够反映罪行的轻重程度即行为人的人身危险程度时,醒来时量刑情节。

    刑法中量刑情节有以下几种规定:

     量刑情节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性质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量刑情节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一、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

   法定情节:是指法律明文规定其具体内容、能够影响量刑轻重的事实情况。它既包括刑法总则规定的对各种犯罪共同适用的情节,也包括刑法分则对特定犯罪适用的情节。

    我国刑法共规定了以下四种法定情节:

    第一,从重处罚情节。它是指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对有从重情节的犯罪分子判处较重的刑种或较长的刑期。

    第二,从轻处罚情节,它是指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对具有从轻情节的犯罪分子判处较轻的刑种或较短的刑期。

    第三,减轻处罚情节。它是指依法在法定最低刑之下,对具有减轻情节的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根据刑法第63条的规定,减轻处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法定减轻。即犯罪分子具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二是酌定减轻。即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法律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第四,免除处罚情节。它是指对犯罪分子作出有罪宣告,同时免除其刑罚处罚。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依照刑法第37条的规定,在判决免予刑事处罚的同时,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采用非刑罚的方法处理,即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人民法院交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这些措施是了结案件、进行善后处理的办法,不是刑事处罚或者司法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

    酌定情节:又称裁判情节,是指刑法没有明文规定,根据立法精神从审判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在量刑时酌情适用的情节。

常见的酌定情节包括: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的时间、地点等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犯罪侵害的对象、犯罪所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人的个人情况和一贯表现、犯罪人犯罪后的态度。

在严格运用法定情节的同时,还必须重视酌定情节。

二、应当情节和可以情节

应当情节,是指在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的情节,如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这是量刑是必须予以考虑的情节,决定对其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可以情节,是指在量刑时法官依法律许可或者法律授权在量刑时的先择性情节,如: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犯罪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从轻情节和从重情节

从轻情节,是指依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可以在规定的处刑幅度内从轻处刑的各种情形。如: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过失人又主动投案自首、积极抢救被害人并赔偿其损失等,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其过失人在造成过失后的作为,即是减轻情节,主动中止犯罪,也具有减轻情节。

从重情节,与从轻情节相反,是指依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在处刑的幅度内从重处罚的各种情形,如过失致人死亡,本应主动投案自首,采取积极抢救措施,但过失人却逃离,致伤者死亡,依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过失人逃离,不抢救伤者的情节,就是从重情节。

四、单功情节和多功情节

单功情节是仅有一种量刑情节的情节,如累犯,只有一种量刑情节从重。

多功情节是对量刑产生多种可能的情节,如初犯、偶犯、中止犯等都具有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

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由此可见,量刑情节在量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它是在法定刑范围内决定宣告刑的根据。我国刑法除极少数采取规定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外,对绝大多数犯罪是采取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对具体犯罪应处的法定刑都规定了可供选择的几个刑种和量刑幅度,并且只有根据具体案件的量刑情节,才能最终决定具体犯罪人的宣告刑。

其次,量刑情节是变更法定刑的依据。一般而言,法定刑一经确定,便对法官具有不容变更的制约性。但是为了使量刑能兼顾到具体案件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立法者在确定一般情况的法定刑时,总不可避免地要规定一些可以超越法定刑量刑的特殊因素。这些特殊因素,就是例外的量刑情节。如我国《刑法》第62条的规定就是该种情况的反映。量刑情节的这种变更法定刑的功能包括加重功能、减轻功能和免刑功能。

第三,量刑情节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正确合理地评析量刑情节、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权,可以克服法律规范的保守性、僵硬性和模糊性等一系列弱点,使法律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不致于因应付社会变化的需要束手无策而削弱法律的权威。同时,把握好对量刑情节的认定,可以避免法官以合乎需要为遁词,任意裁量、无法司法,损毁法制统一,避免误陷法律虚无主义的深渊。

量刑情节作用的具体表现

同一性质的犯罪,由于犯罪情节不同,其社会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因而处刑也有轻有重。刑法分则条文之所以规定一定的量刑幅度,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因此在法院确定犯罪性质时,也就确定了一定的量刑幅度,但是在这个幅度内如何裁量具体的刑罚,应当具体分析每一个案件和每一个犯罪人的特点,全面分析犯罪的情节。

量刑情节是随犯罪人实施行为而客观产生的,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案件之中。它既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情节,如犯罪手段的残暴与否,犯罪后果的轻重等,同时也包括那些无形的存在于犯罪人主观方面的情节,如犯罪动机、目的和犯罪后的态度等。这些主观方面的情节虽然无形,但是仍然客观存在,可以通过对案件的考察、分析来认识或评价。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